当前位置: 首页>>规章制度>>政策法规>>正文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012-08-31 18:43   metc


 

豫教科技〔2012147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

 

1-2020年)》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厅直有关单位:

现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各地、各单位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加强领导,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地、各高校在落实《规划》过程中出台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重要成果,请及时报我厅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附件: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河南省教育厅

二〇一二年八月

 

 

 

    

 

序 言…………………………………………………………………1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2

第一章   现状与挑战……………………………………………2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3

第三章   发展目标………………………………………………4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6

第四章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6

第五章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8

第六章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

第七章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2

第八章   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14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16

第九章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16

第十章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17

第十一章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提升行动……………20

第十二章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21

第十三章 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23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24

第十四章 加强组织领导………………………………………24

第十五章 完善政策法规………………………………………25

第十六章 做好安全保障和技术服务…………………………25

第十七章 落实经费投入………………………………………26

    ……………………………………………………………27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为加快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及《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河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现状与挑战

 

2001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以来,经过“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工程”、“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速主干网连接全省18个省辖市,网络带宽2.5G;各类学校网络接入率不断增加,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逐步拓展;信息技术教育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消除数字鸿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相比,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普及,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和职业类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化对信息产业支撑作用不足,信息技术对教学创新和变革作用不够。从总体上来看,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推动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方针: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要求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以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层级设计,明确发展任务,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第三章  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依托公共通信资源,超前部署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构建遍及城乡所有学校的绿色安全宽带网络体系,实现校校通宽带。

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各级各类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和全面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便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整合、集成现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发新系统,建成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提高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四章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建设。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配置水平。

1.提高基础教育学校网络接入率。到2015年,各地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Mbps以上;80%中小学实现网络“班班通”、60%幼儿园实现“园园通”,为各种信息化应用提供可靠的网络支撑。

2.实施中小学校数字校园标准化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示范引领、多方参与、分布实施的原则,通过自购设施、委托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数字校园标准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到2015年,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无线校园网。

3.提高教学用终端设施设备配置水平。到2015年,全省小学生机比达到10:1以上,中学生机比达到8:1以上,师机比达到1:1以上,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到60%以上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开发和推广应用。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网络教研备课平台、远程(视频)培训等平台,逐步普及专家、骨干教师引领的网络教研,开展教师网络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建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专栏一: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1.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o  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o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o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2.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o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o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o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3.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o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o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  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

 

第五章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水平和与产业对接能力。

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按照分类建设、协作共享的原则,建设仿真实训基地、数字化技能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逐步形成数字化、开放型、共享型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开发标准统一、技术成熟、训练内容对接国家和省重点产业的虚拟实训软件系统,形成覆盖全省所有职业教育院校的“技能培训虚拟实践公共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关键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适应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做好人才需求、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收集、整合与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专栏二:  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1.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主要维度为:

o  宽带网络接入、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环境、场所覆盖面;

o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满意度及网络教学平台覆盖面;

o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应用情况。

2.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主要维度为:

o  虚拟实训软件数量和应用满意度及专业覆盖面;

o  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

o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训基地与国家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情况。

3. 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主要维度为:

o  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和学生满意度;

o  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业技能情况。

4. 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主要维度为:

o  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度;

o  远程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情况。

 

第六章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导向,逐步构建数字化课程环境,探索信息时代教与学的新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逐步形成开放、互动、知识共享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学校无线网络、数字图书、多媒体视频、计算机网络实验、移动终端、互动虚拟实验等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与传统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加大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推动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建设面向社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

专栏三: 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1. 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o  校园网覆盖范围、带宽、安全及泛在信息平台的普及使用情况;

o  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的配置与使用情况,及对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支撑情况;

o  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情况;

o  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共享与使用情况。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普遍开展,主要维度是:

o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应用情况;

o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的情况;

o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情况;

o  科研成果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3. 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o  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开展情况及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建设与使用情况

o  科研条件与资源的共享情况;

o  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情况。

4. 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主要维度是:

o  信息化支撑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o  公共教学与科研资源对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的辐射情况;

o  多语言、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应用情况及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辐射情况

 

第七章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建立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鼓励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建设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建设远程开放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化支撑开放大学的建设,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分银行”试点,推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充分利用包括有线电视网在内的家庭通信网络,整合教育系统优质视频资源,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为各类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服务。

提高继续教育服务水平。开发适合继续教育的教学支持与管理平台,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制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网络课程认证体系。探索企业培训、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终身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行业及社区教育快速发展。

专栏四: 2020年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1. 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全面普及,主要维度是:

o  学习者可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情况;

o  课程资源通过评估与认证的情况;

o  家庭可访问数字教育资源的数量及利用率。

2. 继续教育开放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o  继续教育学习中心的功能及覆盖率;

o  继续教育学习中心的支持服务满意度;

o  为开放教育提供信息化支撑情况。

3. 继续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普遍应用,主要维度是:

o  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应用与数据互联情况;

o  办学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o  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累计与转换情况。

 

第八章 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

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全省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为教育规划与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评估评价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为公众提供丰富、及时的公共教育信息,提高教育行政公开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教育权益。

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深化招生、就业、学生资助、留学、科研、学历、学位与各种资质查询等信息服务,扩大和延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根据需要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性信息服务立体化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学生与用人单位以及学校间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有效性。

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加强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分级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采取有效的内容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探索建立绿色安全的信息化环境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

专栏五: 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维度是:

o  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情况及对教育质量常态监控支持情况;

o  管理信息标准化和数据互通情况;

o  信息化对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支撑程度;

o  师生、社会公众对教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2.  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广泛应用,主要维度是:

o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o  信息化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支持情况;

o  师生对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满意度。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

 

在信息化基础能力、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工程。2012-2015年,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逐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接入、资源共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6-2020年,根据行动计划建设进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状况,另行确定建设重点与目标任务。

 

第九章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宽带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与前提,到2015年,依托公共通信网络,通过企业承包、单位自筹、政府配套等多种方式,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其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类学校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Mbps以上,高等学校网络接入带宽达到1Gbps以上。

实施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智能光网络建设工程。2015年前,建成覆盖全省各省辖市,可智能化调度及管理的智能光通讯网络系统,使教科网主干带宽达到400G以上,同时组建多个虚拟专网,以满足全省教育用户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各类院校、各级教育机构和各地教育城域网统一汇接入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实现全省教育用户的互联互通。实施教育类网络系统升级改造,2015年前,70%以上的省级教育宽带网络支持IPv6

实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采用统一的云操作系统、软件平台、中间件技术和资源索引,聚合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共享、弹性可扩展的省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全省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带宽资源的协同分配共享。将现有各类教育信息数据统一整合到省教育云平台空间中,省级教育数据管理中心对教育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编目、统一索引、统一调度,各数据源作为从属节点纳入省教育云服务平台。

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工程。建成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构建以开放大学为主体,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十章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按照政府主导、应用驱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围绕全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需求,建设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平台上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相连,下与各单位资源平台相通,共同承担全省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任务。帮助所有学习者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

开发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并不断更新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完善各种资源库,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到2015年,建成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覆盖所有学科,适应多种教学、学习方式的教育资源,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学工具软件。形成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库。

开发与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资源。到2015年,形成覆盖200个专业课程、100种岗位的优质紧缺职业教育资源,100个对接我省18个重点产业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200个示范性技能培训课件。

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完善精品课程评估与课程资源开放监测机制,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微型课件资源,探索新型课程组织形式,到2015年,建成统一规范的全省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资源库,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各专业和主要课程的教育资源体系。鼓励和支持各高校积极参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推进优质课程公开。

开发继续教育资源。依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库,积极开发适合继续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网络资源,构建继续教育资源体系。

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定数字教育资源技术标准和审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调配、择优选用的资源生成机制,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资源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局面。建立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和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配套机制,支持使用者按需购买资源与服务,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支持校际间网络课程互选及资源共建共享活动。采取多种渠道,帮助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与深度应用。一是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工程。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讲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每一个班级,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普遍使用。二是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按照教师优先、经济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使每个教师、高校学生、中学学生和职业类院校学生,都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资源推送、网校选课、网校辅导、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加大优质资源的开发、推送与共享,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每个学生的学习工作中。

 

第十一章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提升行动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类学校数字校园标准化建设。制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布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类学校加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学生学习终端,丰富学科教学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可视化工具;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大力推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普及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及数字化教学装备,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鼓励高校建设私有云。构建高校科研协作与知识共享环境,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和方法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与对接。推进并优化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学分互认。积极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区域综合试点建设。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选择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实验区。通过试点校和实验区的建设,探索思路、积累经验、完善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工作,鼓励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学校结对参与试点工作。

 

第十二章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建设覆盖全面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全省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省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与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实现与国家级系统的有机衔接。建设全省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为全省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的应用服务。

加强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和各级各类教育类网站群建设,完善和推广电子政务(校务)发布平台,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模式,加强网上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整合各类就业信息资源,建立全省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与辅助决策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快教育通讯员、评论员队伍建设,整合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网络新闻资源,建立网上舆情监控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网络宣传氛围。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推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开源软件库,建立智慧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建设并完善高校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干部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提高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与管理决策水平。

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按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建立数据采集、交换共享、管理与应用的技术平台与工作机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互联与数据互通,建设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

 

第十三章  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研究和运维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建设教育技术能力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依托高校或有培训能力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建设若干个省级培训基地。2015年,所有中小学和中等职业类学校教师基本完成初级培训,50%的中小学、60%中等职业类学校、80%高等院校教师和80%管理人员完成中级培训。

制定和推广教育信息化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河南省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资源类、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信息化环境设备配置标准等系列标准规范。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测试与认证机构,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到2015年,形成初步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设立标准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和推广应用服务机构。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项研究课题,开展信息化推进政策措施、教育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通过信息化试点校和区域综合试点的集成创新,提供多种类型的系统解决方案,引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快速、高效、稳步发展。依托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四章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或明确信息化主管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第十五章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制定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

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考核评估和奖惩机制。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机构、中小学校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设置、编制管理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建立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产学研用结合;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区域之间广泛合作。

 

第十六章  做好安全保障和技术服务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制定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采取有效的内容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加大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学校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各级电教机构,建立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健全完善网络设施及终端设备的更新淘汰机制。

 

第十七章  落实经费投入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经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统筹安排经费使用,根据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设施、软件系统、资源开发与配置、技术应用、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等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和效益。


 

   

 

本规划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组织领导。本规划由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和督导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它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从政策落实、项目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实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发挥示范引领。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推动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营造支持环境。利用各种媒体、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本规划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本规划的落实执行创造支持环境。

上一条: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下一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闭窗口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河南中医药大学新校区
电话:0371-65680055  邮编:450046